当前位置:海棠书屋 > 历史穿越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644节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644节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他早就听说过有一个自行研发三代机的十号工程,也知道原型机在两年前就已经首飞。
    如今见到真身公开亮相,喜悦固然有之,却又不像是此刻情绪的主基调。
    非要形容的话,只能是……
    一言难尽,五味杂陈。
    作为70后出生的一代人,周书万一直以来,心态都是矛盾的。
    他知道华夏的武器装备普遍落后世界主流一代以上。
    知道华夏的装甲部队甚至比在沙漠风暴行动中被乱杀的猴版t72还差一截。
    知道到1996年的时候,还没有几架能发射中距弹的战斗机。
    知道现代级驱逐舰并不是什么“航母杀手”。
    这些,都是像黄志强那样的人经常挂在嘴边用来嘲讽的内容。
    但,也都是真的。
    然而,他也知道,我们的军队向来擅长在敌强我弱,敌多我少的情况下战斗。
    也知道,从赤水河到到三所里,我们最擅长的事情,就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他没有任何理由怀疑,在新的时代,人民军队仍然能继续创造奇迹。
    这到底是绝望还是希望,连周书万自己,一直以来都说不清楚。
    因此,他几乎从来不会跟那些人辩驳,甚至从来不会细想这个问题。
    因为他害怕。
    害怕自己会被说服。
    直到张漫出国之后,他才逐渐开始思考,以及跟一些同好讨论。
    关于如何在绝望中找到希望。
    其实说难听点,就是yy。
    但总归是稍微靠点谱的yy。
    所以,结论不外乎是——
    如同过去无数次一样,用巨大的牺牲换来一场惨胜。
    当然,关于取胜的具体办法,可能有很多种设想。
    但从来没有人想过,可以依靠技术和装备,哪怕是跟对手同一代的技术和装备。
    忽然间,周书万好像回到了三年以前,他刚刚和常浩南组队做课程作业的时候。
    在最终确定了那个看似疯狂的计划之后,几人曾经出去吃了一顿烤鸭。
    那天晚上,他们聊起了战斗机,聊起了空军。
    照例,聊起了歼8ii的每一个细微改进,聊起了马上就要首飞的量产型f22。
    当时,常浩南曾经跟他说过一句话:
    “放心吧,会有的,都会有的。”
    当时,他只当是对方随口一说。
    但现在回看,或许并非如此。
    歼10确实比f16出现得晚了20年。
    但终归,赶在f22服役之前出现了。
    没有被拉开代差。
    真的都有了……
    当周书万回过神来的时候,电视画面中只剩下隆隆飞离长安街的最后一个直升机编队。
    阅兵式已经结束了。
    但阅兵式造成的影响却远没有结束。
    礼堂里面,一众学生刚刚还强压着的情绪总算爆发出来。
    “刚才……刚才那是歼10吧?”
    相当一部分人,都是听说过这个型号存在的。
    甚至有人在网上看到过试飞时候流传出来的照片。
    但那毕竟不是公开消息。
    谁敢保证是真的?
    或者说,谁敢相信是真的?
    要知道,六年前,歼7e才装备部队。
    两年前,歼8c才装备部队。
    但这一次……
    阅兵式上的公开亮相,还有解说员的直接证实……
    “那还能有假?”
    礼堂另一边很快有人站起来大声回答道:
    “刚才电视里已经说了,我国自行研发生产,除了歼10还能有什么?”
    “而且我看,还是挂着导弹的,是不是说明已经装备部队了?”
    又有其他人猜测道。
    “都上阅兵了,应该得服役了吧?”
    “但我听说,歼10好像是前年才首飞的,两年就服役……这不合常理吧?”
    在座的到底都是学航空的,真到了这个时候,脑子还是比较冷静。
    “那……至少也快了,否则谁敢把一种不靠谱的飞机弄到阅兵式上去?”
    “确实……”
    “有道理。”
    显然这个说法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认同。
    但是,讨论却并不会因此而停息……
    型号确定了,接下来还有性能。
    “我觉得,既然国家已经决定把这个型号公开了,估计电视上很快就会有更详细的报道。”
    这个年头,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军事和武器装备日益增长的兴趣,央视已经开播了如《军事天地》等一系列节目,收视率相当不错。
    但很快,有人把目光投向了讲台上的老师:
    “老师,给我们分析一下吧?”
    随着这一嗓子嚎出来,礼堂里面安静了一瞬间。
    所有人顿时反应过来——
    在航空航天大学聊飞机,这不是有现成的专家么?
    “对啊,老师,讲讲吧?”
    台上负责放电视的是个刚入职没两年的年轻讲师,这功夫人都麻了。
    礼堂里面虽然多数是本科生,但也有不少硕士和老博,他的岁数都未必比某些延毕了的博士更大,哪见过这种阵势。
    再者说,他啥也不知道啊。
    哪有人能看一眼外形——甚至还是在电视上看一眼,就能推测出性能的?
    好在这个时候,礼堂的门突然被推开:
    “阅兵式上的飞机刚才从咱们学校附近飞过去,有人拍到照片了!”
    整个房间,瞬间炸了锅。
    感觉局面有点控制不住的老师赶紧找了个机会,掏出刚买不久的手机,给唐林天打了个电话,让校长想办法控制一下学生们被点燃起来的激情……
    ……
    实际上,这次阅兵所造成的震动,远远不止是在国内。
    受制于转播技术的限制,华夏以外国家和地区所收到的“直播”信号,都有不小的延迟。
    甚至大多数国家根本就不会专门去直播。
    毕竟,即便是在如今这条时间线上,1999年的华夏,对于绝大多数外国人来说,仍然不算是一个关注度和话题度很高的国家。
    但是对于身在海外的华人华侨,这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
    英国,伯明翰。
    张漫和合租室友一起,坐在一间国人开设的酒吧里面,和本地不多的几个华夏人一起,看着央视国际频道转播的画面。
    相比于国内的欢欣鼓舞举国欢庆,在这里,即便是在这间全是华夏人的酒吧里,气氛也要平淡得多。
    多数人之所以聚在这里,更多的只是一种对故乡的怀念,或者说,一众仪式感而已。
    只有张漫,看得非常出神。
    甚至握着酒杯的手都因为过于用力而微微发白。
    两年前,她从京航毕业,来到伯明翰读博。
    那时候,无论是张漫自己,还是她的家里人,自然都是没想过要让她回去的。
    但是,读博士这两年多下来,她的想法却开始出现松动——
    作为一个聪明人,她很快发现,自己一个华夏人,根本不可能在这里接触到任何核心项目,虽然毕业无忧,但恐怕很难在英国找到真正对口的工作。
    绝大多数“前辈”留在这里的办法都是直接嫁个外国人。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