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海棠书屋 > 历史穿越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749节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749节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后者还没来得及开口,就被这番热情搞得一愣:
    “常总……之前就听说过我?”
    这个年代,哪怕是在航空系统内部,对试飞员的宣传也不是很多。
    如果没一起参与过项目,那相互之间不熟才是常态。
    “当然,歼轰7和歼8ii两个项目我虽然没赶上,但它们的后续型号我都有幸参与,从前辈们口中听到过。”
    常浩南只用了寥寥数语,便拉近了初次见面的二人之间的关系。
    “那我也算是有幸了。”
    黄柄辛表面上一脸平静,不过能以前试飞员的身份被一眼认出来,心里还是爽的:
    “可惜了,我要是再晚出生个四五年,估计歼轰7a的试飞我也能有机会参与……”
    “……”
    其实刚才一见面的时候,黄柄辛就注意到了常浩南不断往远处瞄过去的眼神。
    因此,在一番寒暄之后,他主动提出带后者过去看看。
    “这应该是新的飞行试验平台?”
    常浩南来到760号机的机头附近,这才发现其主翼内侧的短舱其实是空的,只是一个两头通透的筒子,或许是用于配重的:
    “之前好像从来没听你们提起来过……”
    “没错。”
    黄柄辛点了点头,然后回答道:
    “去年航空动力集团成立的时候,您不是说过,计划要在涡扇10核心机的基础上研发一种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么?”
    “当时我们就考虑,老的086平台测试涡扇10原型机的时候,空间就已经非常极限了,再加大涵道比,无论如何都装不下。”
    “所以为了不给你们拖后腿,我们去年特地从格罗莫夫试飞院买了一架伊尔976测量平台,然后委托伊留申进行翻新,之后改装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就上个星期才刚刚到位。”
    “也算是给你们一个惊喜吧……”
    第870章 型号井喷期
    惊喜,那确实是很惊喜。
    但涡扇10早在大概三年前就进行过空中台测试。
    至于这架760号试验平台,只有等后面的新型号才能用上了。
    所以,常浩南在黄炳辛的带领下在飞机周围看了看,便准备离开。
    “不到机舱里面去看看?”
    后者询问道。
    常浩南犹豫了一下:
    “算了,以后有的是时间,现在还是先去开定型鉴定工作会吧……”
    阎良作为华夏唯一的国家级鉴定试飞机构,所有涉及到航空的产品,都需要到这里至少过一遍流程。
    前些年项目少的时候还好,最近随着航空工业系统整出来的活越来越多,各种设施设备的排期就变得有些紧张。
    甚至包括会议室。
    有时候甚至一天要排三场。
    因此,最好还是不要耽误时间。
    ……
    虽然航空兵部队和航空工业系统之间的历史和现实关系颇为复杂,但至少在项目层面上,双方仍然分别是甲方和乙方的身份。
    而设计定型鉴定,其实说穿了,就相当于甲方对乙方产品的性能进行全方位的考核,以验证其是否具备当初立项时所承诺的性能。
    干过乙方的都知道,在把成品交给甲方之前,自己肯定都是要先按照同等标准,甚至更严格的标准先测一遍的。
    涡扇10也是同理。
    所以,定型鉴定过程涉及到的科目,其实在研发过程中基本都已经做过。
    只不过这一次,主导者从航空动力系统的技术人员变成了总装备部派来的代表。
    当然,整个项目周期中涉及到的测试内容成千上万,也不是都要重复进行——
    比如发动机基础性能、推力瞬变、稳态和过渡态功能、进气畸变、空中起动、通断加力和风车旋转这一套八个大项、约70个小项、几千个试验点的基础测试组合。
    这些要是全都再来一遍,那往后一年功夫就不用干别的了。
    因此在之前厂方进行测试时,军代表就已经深度参与其中。
    只要走個行政流程,把当时的结果做个认定就行。
    从这个角度上讲,其实设计定型鉴定,并不是从前一天,而是从立项那天就已经开始了。
    总之,尽管测试过程需要常浩南全程跟踪,但其实并没有太多具体工作要他经手。
    更多还是起到一个统筹协调,以及心理上定海神针的作用。
    再者说,涡扇10的研发过程堪称一帆风顺,这一点,所有参与到其中的人都是有所感受的。
    所以这场工作会议,总体的气氛倒是颇为轻松。
    而且也没有像大多数同类型会议那样,一拖就是几个小时起步。
    最后,只有包括常浩南和海谊德,以及几名总装备部代表多留了一会,作为苦逼的签字机器。
    “我觉得我今天签的字,比过去一年加起来都多。”
    常浩南把钢笔放下,一边揉着酸痛的手腕,一边看着旁边那一摞足有二十公分高的文件吐槽道。
    旁边的海谊德在这方面显然老道得多:
    “签多了就习惯了。”
    “感觉需要找时间去弄个印章了……应该是可以等同于签名的吧?”
    “倒是没人说过不行,但我们好像一般还是习惯直接签字。”
    “怎么说呢,用印章会给人一种……”
    说到这里,海谊德稍微停顿,组织了一下语言:
    “给人一种你字写得很差,以至于见不得人的感觉。”
    “这我倒是不在乎……”
    说话间,几人已经把桌上的文件整理好,紧接着在双方的共同见证下,装进专门的档案袋,最后贴好封条。
    而与此同时,开下一场会的人也已经陆陆续续出现在了会议室门外。
    就在众人准备直接让地方的时候,突然有人叫住了常浩南。
    其实这也不算奇怪。
    常浩南这张脸,至少在航空系统型号总师这个圈子里,还是相当有辨识度的。
    听到自己名字的常浩南回过头,很快从人群中认出了一个略有些熟悉的面孔。
    “您是……郭靖山,郭总?”
    郭靖山,冰飞集团负责直9研发的总师。
    几年前,常浩南和对方有过一面之缘。
    也是在阎良。
    冰飞目前推进的几个直升机型号,或多或少都有火炬集团的参与。
    不过,相对来说,跟他们打交道更多的还是刘洪波。
    只可惜后者并非涡扇10研发团队的成员,所以并未出现在这里。
    “郭总这是,又有新型号要来做鉴定试飞?”
    简单地打过招呼之后,常浩南随口问道。
    上次二人因为直9而见面的时候,试飞院甚至还没有一套完整的、针对直升机的飞行测试标准。
    但随着最近几年各个行业对于直升机的需求量增加,往这个领域投入和经费和资源也逐渐上升,尤其是和欧直集团,以及阿古斯塔公司进行的两项合作,算是给华夏的直升机工业打下了一个还不错的基础。
    至少不需要像过去那样一边出题一边答题了。
    “对。”
    郭靖山示意身后的其他人先进会议室,自己则跟常浩南留在了门口:
    “您要不猜猜是哪个型号?”
    常浩南问刚刚那个问题纯粹出自个人兴趣,现在对方这么问了,他自然也愿意配合:
    “我记着……之前刘教授给我看过一个你们在直9基础上改的专用武装直升机?”
    “呃……那倒不是。”
    郭靖山摆了摆手:
    “专用武直型号在我们的计划序列里优先级不是特别高,毕竟陆军航空兵……”
    他说到这里就停了下来。
    继续下去就不礼貌了。
    不过常浩南也理解对方的意思。
    专用武直,基本只有陆航一个用户
    而陆军老大哥的人员和装备规模都是最大的。
    虽然获得的经费数额并不少,但能用在更新装备上面的却不多。
    简单来说就是……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