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海棠书屋 > 其他类型 > [历史同人] 扶苏穿成宋仁宗太子 > 第154章

第154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但给出的?解决方?法?嘛……他轻笑着摇了摇头:“官衔再多,你也只有区区一人。难道能?把所有的?冗官位置都给站了不成?”
    “不能?。”这句话不是扶苏说?的?,而是范仲淹。他忽然出声,声音沉凝:“殿下一人当然不能?,但幽云十六州可以。”
    扶苏、官家齐齐一愣。
    “你是说?……”
    两?个人都是聪明人,自然明白范仲淹未竟之语:所谓冗官,就是领着俸禄,但没实职、无事可干的?官员。大宋境内没地方?安置他们,但十六州打下来后遍地都是空缺啊。把多余的?人手安排过去做事,冗余不就缓解了吗?
    扶苏垂下眼?来:“也不是所有冗官都有德有才,到时候还得再筛一遍。稳妥起见,也得用?上原本的?官员。他们也是南人。”
    南人,即汉人。是辽国特有的?称呼。
    范仲淹:“殿下说?得有在理。”
    旋即,他又话锋一转:“所以说?,殿下身份揭露未必是件坏事。至少收复幽云十六州大业,可图之矣。”
    扶苏乍然抬头:“你是说?……”
    他发现?范仲淹说?得是对的?。对幽云十六州最有计划的?人是他。而他恢复了成王的?身份,意味着拥有了合法?的?权柄,足以调动朝堂上的?各种力量。就连最后一环——也是他和范仲淹最担心的?粮食问?题,也被土豆的?出现?弥补。
    扶苏突然意识到了:收复故土的?大业,没有哪一刻比现?在更加近在眼?前。
    -----------------------
    作者有话说:下一章开启时间大法[让我康康]
    第114章
    庆历九……哦不, 宣朔元年?。
    新年?号是由皇太子赵肃在东宫册立仪式上提议的。官家龙颜大悦,当场命礼部尚书宋祁记录在册。
    “宣”出自《诗经·大雅·文王》中?“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 意思是昭彰德化、布扬威仪。“朔”出自《尚书·尧典》中?“申命和叔, 宅朔方”一句,代指北方。
    这一个年?号, 足征大宋朝廷遥望西北, 收复故土的熊熊野心。
    赵宗实腋下夹着一卷《求知报》,心中?反复默念着新年?号及其寓意, 以免一会儿在禁军学生的面前闹了笑话。去岁, 国子监和太学在东宫的提议之下扩招,平民百姓、宗室子弟都能入学就读, 他报着试一试的心态报名了入学考, 未曾料到竟然高分飘过?。
    当时,忙得不可开交的太子殿下听闻此事, 还特地到濮王府上给他道喜。两人说话时,又传授了许多?国子监的生活经验:哪个博士心软好说话、哪个窗口的饭菜可口、附近夜市哪个摊位最有人气……还特地把自己当初住过?、后来被封存的宿舍分给他住。
    赵宗实的心中?无比感?激。
    他和太子殿下——当时还是三岁的成?王殿下——只有短短两个月的同窗之谊。更遑论此前, 他被官家收为养子寄养在宫中?, 一度成?为太子的候选人。但太子一点都不忌讳那段往事, 还把他们浅浅的情谊挂在身上,赵宗实感?激得不知如何是好。
    太子殿下听说后是这样说的。
    “嗯?感?激我吗?那就快点儿出师来给我帮忙啊,我手上好多?事找不到人去做呢!”
    赵宗实默默在心中?记下了。
    入学国子监后, 赵宗实因那间特殊的宿舍, 从没被人找过?麻烦。又因为入学时分数高, 被博士们极为看重。他的日子堪称如鱼得水。甚至于国子监学子们的义?务劳动——去禁军大营讲学开智的事宜,也分到了赵宗实的头上。
    据说,这是太子殿下拜托给梅博士的任务。最开始, 因为禁军士兵的素质桀骜难驯、参差不齐,一度气哭过?好几个前往支援的学子,成?为人人避之不及的苦差事。
    这件事传到太子殿下的耳朵里,他亲自去了禁军大营一趟,拿着报纸巡回讲学了三个月,把禁军士兵收拾得服服帖帖。再看到他们国子监的学生,态度温驯了、也不出言嘲讽了,学习的兴致无比高涨。渐渐的,又成?了国子监人人争抢的好差事。
    除了因为它沾了“太子殿下”四字的光外?,更因为一句传言:据说去禁军大营时,有机会偶遇到太子殿下本人。
    赵宗肃对这个传言是不屑一顾的。
    因为和太子殿下偶有联系,他是知道此人有多?么繁忙,说句僭越的,堪称日理万机也不为过?。他十?一二岁时,宋军还三度落败于西夏军。不出五年?,整个大宋都厉兵秣马、剑指十?六州,这么大的变化需要人付出多?少心力还用说么?
    所?以,他对偶遇这件事抱着十?足的平常心,或者?说压根没觉得能撞上太子。但命运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他刚步行到大营门?口时,迎面撞上了另一队人马。定睛一看,为首的那人(称作孩子更为恰当),不是太子殿下又是谁呢?
    赵宗实激动极了,快步走?了过?去,对他行了一大礼:“见过?太子殿下。”
    扶苏被吓了一跳。
    待他看清来人是谁,乌溜溜的眼睛立刻弯了起来:“呀,原来是宗实兄。今日轮到你来给禁军讲学吗,真是辛苦。”
    赵宗实摆手连连:“不辛苦,一点儿也不辛苦。监里还有同窗羡慕我能来呢。”
    至于羡慕他是因为能见到太子这件事,赵宗实有眼色地没说出口。太子殿下有一个人尽皆知的怪癖:他特别不喜欢有人夸他,包括直抒胸臆和拐弯抹角。据说他曾经在宫廷宴席上,因为被夸而生气,竟在众目睽睽之下愤然离席,官家怎么劝都不好使。
    有人说,这是因为太子殿下性情谦逊、不被浮言迷住眼睛。也有人说是太子的面皮薄,被夸就会害羞。但自那件事以后,除了殿下的亲朋外?,旁人皆不敢当面说他好话。
    与此相对的,那些当着太子只面咽下的溢美之词,在背后十?倍百倍地喷涌而出。太子殿下当面听不见,背后却?处处挨夸。倒也是庙堂与坊间的一大奇观了。
    扶苏还没说话呢,站在他背后的人却?突兀地笑了一声,仿佛听懂了赵宗实的未竟之语:“看来你今日得偿所?愿,要遭人妒忌了。”
    赵宗实刚要称“是”,却?被此人半边脸颊上的青紫色吓了一跳。面上刺字之人,还和太子殿下站在一起,除了护国节度使狄大人还有谁?他刚才欣喜于见到太子殿下,完全?把狄青抛诸脑后,这还得了?
    他又惶恐地给狄青行礼。后者?好笑地把赵宗实抬起来:“莫多?想,你愿意来给这群不成?器的家伙们开智,我又怎会怨怪?”
    他的目光落在了赵宗实腋下的《求知报》,恍惚了一阵。庆历五年?,还是成?王的太子殿下应下他的承诺,要写?一本军中?人人可读之书。他还以为是夸下海口的狂言妄语。
    不久后官家题头作序的《求知报》就横空出世,一跃成?为军中、瓦舍最受欢迎的读物。一晃就连载四年?了。
    现在的《求知报》,虽然已经全?盘由王大人接手,主编那一栏依旧印着太子殿下的名讳。应主编本人的强烈要求,只用了“赵肃”,而不是更加夸张的“太子殿下”“三元郞”。不然销量还会涨得更高。
    但这已经足够了。现在《求知报》的读者?们都知晓,《求知报》中?有一个专栏是由太子殿下亲自主笔。不管他平日有多?忙,都笔耕不辍,四年?以来从未开过?天?窗。
    再加上几位文坛宗师们也相当给太子殿下的面子,乐意把自己的文章刊登上去。《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朋党论》《秋声赋》等震动文坛的名篇相继刊载后,报纸第一页的文章位置也成了文坛的兵家必争之地。新锐新作亦不断涌现,如苏洵的《权书》《衡论》、周敦颐的《爱莲说》、王安石的《伤仲永》和曾巩的《墨池记》……都是各自风骚一时的名作。
    名篇层出不穷,最高兴的竟是太子殿下。他甚至专门?拜访了各位作者?,把登在《求知报》上的文章结成?了集子,交由国子监下的书局刊印。他的友人还劝他自己也写?一篇塞进去,却?被拒绝了,至今被引为遗憾。
    那可是四岁就获得三元之殊荣,范仲淹、欧阳修一齐称赞的文采呀。他写?出来的文章该有多?漂亮?可惜,太子殿下最著名的殿试平戎策,因为事关国家机密,不能刊载于人前。但是,据说看过?的人都交口不绝。
    所?以太子殿下的文采到底如何呢?这件事至今在汴京人民的心中?是个谜。
    狄青想得远了,不觉淡淡出神。回过?神时,殿下已经热络地和那名为赵宗实的宗室子弟聊了起来。他还热情地让侍从掏出一个罐头:“尝尝看怎么样?能不能给点意见?”
    赵宗实连忙接过?:“这是……军粮?”
    “对的。”扶苏点了点头:“是我最近鼓捣出的东西,你先尝尝看。不管好不好吃,都要老实告诉我。”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