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但如今深入一想,江南历代君王皆以北伐为目标,长城又何尝不是陛下美好愿望的寄托呢?
陛下节哀!
虽然谢中书已去,但陛下还有臣等!
去者已矣,臣劝陛下珍重眼前人。
大臣们接连安慰,但崔衍昭越听越不对。
传出去的消息也只是谢珉要出国而已,他们的反应简直像谢珉再也不会回来了。
真会自己吓自己。
崔衍昭有些微妙的无语。
*
送完了谢珉,崔衍昭去看崔析。
崔析从上次被带到国公府后,就再没回宫。崔衍昭觉得这很正常,因为国公府也是崔析的家。
而且把崔析放在国公府,崔析和王适安见面的机会也会更多,更有利于培养亲子关系。
想到拯救了一个家庭,崔衍昭心里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他步履轻快地进入国公府,看到王适安提着崔析向他走来。
崔析被裹在襁褓里,王适安手指勾住襁褓最上,像提购物袋似的。
小孩还能这样带?
崔衍昭震惊得大脑空白。
王适安提着崔析,襁褓悠悠荡在空中,崔析似乎随时都可能被从里面甩出来。
王适安就这么提着崔析来到崔衍昭身旁。
崔衍昭终于回过神,赶紧把崔析抱到怀里。
崔析看到他很开心:耶耶!
这么热情的小孩居然被提着走。
怎么能提着孩子呢?崔衍昭忍不住埋怨了一声。
但说完就后悔了。
他怎么敢对王适安的带娃方式指手画脚的?
王适安:哦?
崔衍昭心里一跳,感觉怀里的崔析此刻变得有些烫手。
崔衍昭赶紧弥补,我的意思是,提着多累呀,还是抱在怀里受力面积更大,各部分承担的压力小。
他硬着头皮继续,就算你力匹项羽,江南无人能及,也不能不爱惜身体。
崔衍昭挣扎完,默默等待接下来的暴风雨。
然而王适安嘴角轻翘,我在阿昭心中有那般厉害?
项羽之勇武,自古武人无不向往。
王适安本就没生气,只是不解崔衍昭刚才的反应,此刻被崔衍昭用来和力能扛鼎的楚霸王比较,心情很好。
阿昭果然是早就倾慕他的勇武,才在他自李楚回国后百般筹谋。
王适安搂住崔衍昭腰身,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1听闻阿昭对长城念念不忘,燕夏破后,我带阿昭亲登长城。
崔衍昭:
倒也没有念念不忘,他买票去过,心愿早就实现了。
但他不是那种扫兴的人,而且扫王适安的兴致应该很危险。
崔衍昭脑中自然而然浮现出王适安冷笑着说安敢败我之兴?并一刀刺下的场景。
他心里一抖,乖巧地递了递怀中的崔析,别忘了孩子。
王适安瞥见一脸懵懂的崔析。
想到崔衍昭现在说话三句不离崔析,王适安对崔析恨铁不成钢,怎么还不长大?
*
谢珉要来的消息这段时间传遍了邺城。
邺城的世家早就通过各种渠道得知了谢珉的光辉事迹,如今俱是高度紧张。
清风至,尘飞扬。他如今来了,我等又要后退让位了。
-----------------------
作者有话说:1.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第118章 改革
谢云织这段时间无时不在思考怎样早日从夏国脱身, 也在催促此番作为使主的王清想办法。
可王清总是不配合,哪怕她提出了方案。
这天,谢云织再度劝说:王令君与太原王氏同出一脉, 若请求他们向夏帝美言, 必有回响。
虽然大家普遍觉得卫衍有病, 难以捉摸,但在夏国这段时间,她还是总结出了卫衍的行事规律
相对鲜卑勋贵,北方汉人士族能得到卫衍更多的耐心。
比如卫衍对于犯错的士族很少杀之而后快, 常见的只是把人叫到面前揍一顿。换成勋贵就很容易被当众打杀。
这大约和勋贵出身,代表勋贵利益的陆太后不支持卫衍登基有关。
而且让太原王氏帮助他们,看在同是士族的份上,太原王氏肯定也是愿意的。
太原王氏与琅琊王氏同源,当年衣冠南渡, 太原王氏同样随晋廷南下。不发生意外的话, 太原王氏此后会在江南发展。
只不过他们得罪了刘裕。
士族看不起布衣,这是很普遍的事,但布衣并非永远都是布衣。
刘裕做到东晋太尉后,就将太原王氏灭门。只是没灭干净,漏了十四岁的王慧龙。
背负家恨的王慧龙自南北逃,太原王氏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
从这方面来讲, 太原王氏和江南朝廷是存在仇恨的。
但二百年过去, 江南已经换了五个朝代,北方也经历了从分裂到统一再到分裂的过程, 再计较恩怨已经没有意义了。
在夏国没什么不好。王清表现得风轻云淡。
士族讲究的雅量便要求喜怒不形于色,譬如谢安对谢玄大败前秦百万军队的反应只是淡淡道一句小儿辈大破贼。
谢云织蹙眉。
道理她都明白,但眼下身陷异国他乡, 充出这般姿态又有什么作用?
不让外国人看笑话吗?
而且近日她得到消息,她的父亲也要来夏国。
父亲为了她深入虎穴,她很感动。
正是因为感动,她更加不愿意父亲深入漩涡。
谢云织烦闷地走来走去,因为计划今天一定要说服王清,她并没有离开。
她在室内踱步,一刻不停,王清终于受不了了。
王清以扇指向室内坐席,无奈道:你急什么?快坐下!
谢云织对他的话恍若未闻。
王清看着谢云织走来走去的身影,十分头疼,终于说出了顾虑:太原王氏祖上叛逃,我若与他们联系,日后江南诸公会如何看我?陛下又会如何看我?
王慧龙叛逃后,还助北方攻打过江南,背叛得十分彻底。和这种人的后代接触,容易影响他的清白。
谢云织听到解释,才终于按照王清要求坐下。
她道:王慧龙叛逃,是因朝廷杀了他的父亲,错在朝廷。而且陛下登基之初,连日于太庙祭奠,陛下如此仁孝,定然理解他所为,也决不会认为王令君求助太原王氏于礼不合。至于江南诸公以琅琊王氏的名望,他们决不会认为此举不妥。
谢云织认为孝比忠重要得多。
正因着如此想法,她才觉得替谢珉出使并啊不会有多大后果。
见王清陷入沉思,她趁热打铁道:一生耽误在异国他乡,活着不能为国效力,死了无法葬入祖坟,才是不忠不孝啊。
其实对于王谢这样的侨姓士族来说,他们真正的祖坟是在北方,埋在南方只是权宜之计。但二百年过去,他们已忘了北上之志,把权宜之计当成了永久规划。
王清被谢云织说动了,但他心里还是很郁闷。
王清:陛下遣我等出使,如今又对我等不闻不问。
谢云织:
她此刻应该附和王清,但想到陛下无人能敌的美丽,就什么否定陛下的话都说不出来,哪怕只是简单附和一句。
而且,而且是她自己坚持要出使的,和陛下有什么关系?
谢云织于是道:陛下怎会不在乎呢?如今已连我的父亲都遣来了。
王清听到谢珉的名字,想到比谢珉多在夏国受了一个月的罪,十分不高兴地道:哼,他来有什么用,我等还不是需要自救?
谢云织觉得王清高兴就好。
*
濡须口连通长江淮河,地势险要,当年魏王为报赤壁之仇进攻东吴,在此发生过四场战斗,但都未取得成果。
时至今日,濡须口仍然是江南的战略要地。
崔衍昭望着岸边整整齐齐的船舰器仗,觉得十分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