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海棠书屋 > 历史穿越 > 大明话事人 > 大明话事人 第719节

大明话事人 第719节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如果不围绕林九元,难道要以你赵用贤为中心?
    真不知道你到底在笑什么,想必是故意哗众取宠罢了。”
    真是上来就撕破脸了,因为按翰林规矩,周应秋在这个场合应该称呼赵用贤为“前辈”,以晚辈自居。
    于是赵用贤毫不客气的讥讽道:“这不是林氏门下第一走狗周庶常么?
    听闻你日常以逢迎林泰来为习务,极尽奴颜卑膝之能事,只求林泰来稍加提携,是也不是?”
    周应秋面不改色的说:“你为何要取笑我?你与我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本是同道中人,何必五十步笑百步?”
    赵用贤像是听到了最好笑的笑话,很嫌弃的斥道:“谁与你是同道中人?你这样的谄媚无耻之徒,也配与我同道!”
    旁边也有想巴结赵用贤的人帮腔说:“少宗伯以直声震天下,而你周应秋以阿谀谄媚闻名,何德何能敢来胡乱攀扯少宗伯!”
    周应秋没理睬别人,只对赵用贤说:“你说我靠着林九元上进,这点我承认,但是你又何尝不是?
    你在这里大放阙词,不就是为了表现出坚定反林九元的立场,树立起敢于反林九元的形象么?”
    能在进林院的人都是不是傻子,甚至还可能是最聪明的人。
    所以周应秋简单说几句,大家也就明白其中意思了。
    就是说,有人希望内阁里有坚决反林的阁臣,赵用贤要抢的就是这个生态位。
    所以赵用贤才会突然重新锋芒毕露起来,在公开场合大肆讥讽林泰来。
    目的就是迎合某些人的想法,树立敢于反林的形象,以博取进步机会,
    周应秋侃侃而谈的说:“你可能觉得,或许有些人看到了你敢于反林的勇气,就会将推举入阁的名额留给你。
    所以归根结底,你同样想靠着林泰来上进,只是与我方法不同,但可谓是殊途同归,为何不能称作同道?”
    赵用贤:“……”
    真是没想到,一个只知道逢迎拍马毫无底线的人物,居然如此难缠!
    自己的图谋,表现的有这么明显吗?
    周围众人听到这里,觉得这话好像也不是没道理。
    周应秋的确是靠着林泰来混的,但赵用贤这种以反林泰来标榜的心思,又何尝不是靠林泰来?
    赵用贤正琢磨,如何掩盖或者美化自己的心思时,比如放几句“若朝中有贼,人人得而诛之”之类的狠话,但又担心被反噬,所以犹豫了片刻。
    却不料周应秋又抢着继续说:“更可笑的是,你注定不会获得成功,你无论怎么做都是徒劳的白费力气。
    因为根本不会有人推举你入阁,如果回头再看,你的行为就像是一个跳梁小丑!”
    本来在周围抱着看热闹心思的人听到这句,忽然都认真了起来,还有不少交头接耳互相议论的。
    众人都有个疑问,为什么你周应秋竟敢断定,赵用贤不会入阁?
    周应秋朝着赵用贤嘲弄说:“你是不是忘了,你是苏州府常熟县人!
    当年你因为触怒某权贵被驱逐回乡,之所以在老家能安稳度过几年,盖因京师距离苏州太远,有些人鞭长莫及。
    剩下的道理我就不多说了,毕竟有些事儿不能说得太细!
    但是我敢说,但凡是有点脑子的举主,也不会推举你赵用贤入阁!
    你越表现的敢于反林九元,越是不能推举你入阁,否则就是平白浪费一个宝贵的推荐名额!”
    由于种种原因,周应秋不便于说得太详细,但这里的聪明人稍加思索,立刻就明白了其中内涵。
    当初你赵用贤因为反张居正被逐回老家后,还能安安稳稳的过日子,那是因为张居正的权力触角也无法深入远方异乡的社会基层,动摇不了你们赵家在本土的根基。
    但林泰来可就不一样了,作为苏州本土一霸,有的是实力和手段,去折腾你们赵家。
    或者说,有的是实力和手段从你们赵家找到把柄,用以收拾你赵用贤。
    你赵用贤就算打着反林泰来的旗号入阁,难道能坐安稳了?只怕过不了几天,就会被赶下台,或者说被迫辞职。
    所以但凡有脑子的人,都不会推举你赵用贤入阁,确实就是浪费名额。
    如果周应秋不公开点破还好,在周应秋公开点破或者说公开明确发出威胁的情况下,还想推举赵用贤的人,那不等于向世人承认自己就是大傻子么?
    可以说,周应秋只用一番话,彻底堵死了赵用贤入阁的希望。
    想明白其中关窍后,很多人都惊呆了,这还是那个只以逢迎拍马闻名的周应秋么?
    只有董其昌这样的更新社社员比较淡定,他们见过很多次,周应秋在放飞自我滔滔不绝时,偶尔连林泰来的风头都能抢了。
    不知不觉间,围在赵用贤身边的人逐渐疏散了。
    周应秋退回了赵首辅的身后,低声说:“幸不辱命。”
    赵志皋看了眼周应秋,若有所思,似有所得。
    遇到难搞的人,只要甩出林泰来名头进行镇压就行么?
    正不知道怎么才能当好首辅,回头就在内阁练练手。
    ------------
    第六百六十一章 下马威
    京师的春节似乎每年的形式都差不多,对于民间来说是走亲访友,是庙会,是花灯;对官员来说就是扫街,是望门投帖,眼前飞舞的都是拜年名帖。
    虽然形式不怎么变,但一直变化的是人,正可谓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过了正月十五,各衙门就开始全面恢复上班,各项政务重新开始运转。
    正月十七日,申时行、王锡爵、王家屏三位前阁老,不约而同的上了奏疏,各自推举了新阁臣的人选。
    然后三位前阁老纷纷启程返乡,表达出不贪恋权势的姿态。
    让朝臣猜测了一个月的悬念就此揭晓,新一届内阁班子成员尘埃落定。
    申时行推荐了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张位,一个性格强势、精明敢为的人物。
    虽然很多人猜到申时行会推荐张位,但是还是不明白其中缘故,无法理解申时行为什么会推荐张位。
    王锡爵推荐的人选是原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朱赓,此人在万历十六年丁忧,目前已经结束守制。
    这个推荐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所有人都没看出还在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老家闲居的朱赓和王锡爵有什么关系。
    真要讲关系,朱赓和首辅赵志皋可能更亲近点。这两人是同年又是隔壁府的本省同乡,一起进的翰林院,性格脾气又都差不多。
    至于王家屏推荐的人选,同样让人感到意外,乃是礼部右侍郎李春。
    这人没有太多鲜明特征,立场上本来偏于中间派,大多数时候随大流或者跟着首辅走。
    但是去年秋季,因为缺席文坛大会,李春得罪了林泰来。
    这时候李春突然得到了王家屏的举荐,所有人都能猜得出,八成是投靠清流势力了,只是不知道怎么被说服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清流党人在词臣圈的弱势,除了都不太合适的沈鲤、刘虞夔、赵用贤之外,几乎无可用之人。
    毕竟清流党人是近十年崛起的势力,而现在有资格被推举入阁的人物,至少也得是入朝二十几年的人物,早就有了自己的山头和理念。
    而且清流党人的反权威和不服就干的气质,和依赖于高层路径的词臣体系完全格格不入。
    至于先前的大热人选赵用贤,充分贯彻了大热必死的定律,被林门第一走狗周应秋一口咬死了。
    两天后,万历皇帝批准了这三个推荐,于是新的内阁班子全体成员就是——首辅赵志皋,排名不分先后的张位、朱赓、李春。
    看着这份名单,朝臣们又赫然发现,这些阁臣全部都是隆庆二年的进士,又想起户部于慎行、工部陈于陛两个同样是隆庆二年登科的尚书。
    不知不觉之间,大时代的舞台仿佛就又换了一幕,嘉靖朝登科的人物已经开始全面退出舞台了。
    就是这些新阁臣都是首辅赵志皋的同年,从辈分和资历,再到威望和能力,赵首辅并没有明显优势。
    只怕以后赵首辅在内阁里面,很难保持前几任首辅那样的强势了。
    然后另一个新问题出现了,三个新人里谁来当次辅?
    要不说朝廷里的明争暗斗宛如大海波涛,一浪接着一浪,似乎永不停歇。
    一般情况下,谁来当次辅并不是问题,内阁大学士就是按照入阁先后顺序来排位,谁第二早入阁谁当次辅。
    但这次情况特殊,内阁同时换了三个人,三个新人同时入阁,那到底谁先谁后?
    其实从职能和权势方面来说,在现如今体制下,阁臣里首辅是独一档的存在,其他的阁臣都差不多,次辅和三辅四辅的权力没有本质区别。
    所以如果只从权力角度来说,花费巨大代价争夺次辅并没什么性价比。
    不过次辅有一样大好处,乃是首辅位置的第一候补。万一首辅去世、罢官或者致仕,次辅就可以顺理成章的接替为首辅。
    尤其是当前的赵首辅已经六十八高龄,啊不,过完年已经六十九岁了。
    所以大家都感觉,这届次辅的含金量很高!熬死赵老头轻松接替首辅的概率非常大,还是值得去争夺一番的。
    就算阁老们自己没有争夺次辅的心思,但他们背后的亲友团也会推着他去争夺的。
    当然,也不是特别急于一时。毕竟首辅虽然老迈,但目前无病无灾,看起来也不像是几个月内就要挂的样子。
    如果太操之过急,只怕要招致首辅的反噬。
    张位、朱赓、李春三位排名不分先后的“新人”,才进入内阁就面临着这个巨大考验。
    但首辅赵志皋却认为,面临巨大考验的人是自己才对!
    细数大明历代谁踏马的刚当上首辅,就面临一群人“盼”自己死的情况?
    林九元都鼓励过自己,再为大明健康工作十年,你们算个屁!
    又到了二月二龙抬头,申时行举荐的张位和王家屏举荐的李春进入文渊阁办公,至于朱赓还在从浙江赶过来的路上。
    他们都是先“入直文渊阁阁和参预机务”,还没有加上殿阁大学士的官衔。
    因为殿阁大学士官衔之间是有高低之分的,比如赵首辅去年年底被突击晋升为文华殿大学士,那么武英殿大学士就是次辅的官衔了。
    现在新人们连次序都没定,自然也不好封赏殿阁大学士官衔。
    却说张位和李春进了文渊阁中堂,发现首辅赵志皋还没有来到。
    按道理说,今天应该是由首辅主持,在中堂开个新老阁臣见面会。
    互相交流,彼此熟悉一下,然后新阁臣们才正式进入角色,开始处理公事。
    但张位和李春足足等了一上午,也没看到赵志皋的身影。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