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海棠书屋 > 历史穿越 > 大明话事人 > 大明话事人 第835节

大明话事人 第835节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比如清流党人最近一年疲于自保,连国本议题都不敢挑起了。
    总而言之,虽然林泰来嚣张跋扈,虽然林泰来总是逾越规矩,虽然林泰来和郑家过不去,但林泰来还是个好大臣。
    此时掌印太监张诚表态说:“这林泰来好生不晓事!只怕他心中以为,皇爷心胸狭隘容不下功臣,所以才会做出这等隐退自保的姿态。”
    其余众大珰吃惊的看向张诚,今天掌印太监吃错药了不成?
    他们这批大珰吃了前人的教训,对外朝人物基本都是中立态度,过去张诚也不外乎如是。
    却没想到,今天张诚居然恶意出言诋毁林泰来,挑起皇帝的不满情绪。
    放在文臣眼里,这种行为可以称之为“进谗言”。
    秉笔太监陈矩的疑惑尤甚,他不禁想起去通州犒劳林泰来时,林泰来说过“你的机会就要来了”。
    而今天张诚突然这么反常,肯定不是无缘无故的,莫非与林泰来所说的“机会”有关联?
    万历皇帝看着老伙伴张诚,疑惑的说:“林泰来向来侍奉赤诚,不是心中常戚戚的人。
    许是功成名就,便生了懈怠之意,失去进取之心,想着安享富贵罢了。”
    张诚还想说什么,万历皇帝又问道:“内阁对此如何奏议?”
    另一个秉笔太监田义奏道:“首揆赵志皋提议,可以保留林泰来馆职,并任命为兵部通信司江南行司郎中,如此可避免朝廷不能容人之嫌。”
    提到兵部通信司,万历皇帝就想到了林泰来之前的构想,在兵部通信司框架下,用商人去搜集境外情报。
    那么肩负间谍职责的商人具体应该怎么做?当然需要通过走私啊不,贩运货物为掩护。
    于是万历皇帝便点头道:“赵先生乃是老成之言,甚好!林泰来之馆职仍旧保留,并升为侍读学士,也算是另一种酬功。
    他懈怠了想要安享富贵,朕也不是不通人情,但他也不能太闲情了,就将通信司江南行司的担子挑起来。”
    其实对已经封侯的林泰来而言,品级已经不重要了,升不升也就是那么回事,重要的是职掌和身份资格。
    通信司江南行司就是职掌,翰林院侍读学士就是身份资格。
    诸大珰散去后,田义去内阁传诏,陈矩有意和掌印张诚走在一处。
    然后似做关心的说:“张公今日不该如此说话,没必要去歪曲林泰来啊。”
    张诚无奈的叹口气,不想为自己的低级表现辩解,只苦笑着说了三个字:“不得已。”
    陈矩陷入了深思,什么叫“不得已”?
    张诚身为司礼监掌印太监,权柄之重无需多言,除了皇帝还有谁能让他“不得已”?
    回到外宅后,陈矩将最亲信的“义子”都叫了过来,吩咐道:
    “距离年底不远了,各种聚会很多,你们用心打探消息,特别是关于武清侯家的事情。”
    当今万历皇帝的生母是李太后,李太后的父亲李伟被封为武清伯,后又升为武清侯。
    李伟去世后,由嫡长子李文全承嗣爵位,这也是李太后的弟弟。
    众亲信义子们接受了陈太监“打听与武清侯有关消息”这道指令,并没有任何疑惑,他们很自然而然的认为义父陈太监准备讨好李太后娘家。
    一个太监想去巴结皇帝亲妈,这完全不值得稀奇。
    没过几天,就有消息传进了陈太监的耳中。
    说这武清侯家一直靠做生意赚钱,去年兴兵东征时,武清侯接了五万件棉衣的大单子。
    但是第一批一万件棉衣送到辽东时,因为偷工减料质量低劣,全部被经略大臣林泰来退回去了。
    闹到最后,林经略直接取消了武清侯拿到的五万件棉衣订单。
    但是有很多劣质棉衣已经制作了出来,武清侯又想把这些劣质棉衣就近处理,让宣府镇边军吃下,然后又被宣府镇巡抚王象乾拒绝了。
    所以武清侯八成对林泰来有怨恨,但目前也无可奈何。
    不过这事不是什么光彩事,又涉及太后娘家和林泰来这样的敏感人物,故而没有大张旗鼓的传播过,只在一些知情人小圈子流传。
    陈太监若有所悟,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背后果然有幺蛾子事情发生。
    但陈太监还是迷惑不解,这和司礼监掌印张诚有什么关系?
    以张诚这种升无可升的地位,也犯不上去巴结武清侯,或者为了太后就去进林泰来的谗言。
    于是陈太监就嘱咐义子们,继续用心打听新消息。
    不过一直过了几个月才收到风声,说掌印张诚的弟弟张勋准备与武清侯结为亲家。
    听到这个消息后,陈太监人都麻了,有种利令智昏的即视感,难以理解精明了一辈子的张诚怎么会有这种骚操作?
    武清侯是皇帝的长辈亲舅舅,你张诚让弟弟和武清侯结亲,以后从亲戚伦理上叙起,是不是也成了皇帝的长辈?
    可你张诚的本质身份是皇帝家奴啊,家奴悄摸摸的变成了亲戚长辈,你考虑过皇帝的心情吗?
    于是陈太监终于理解,林泰来说的“机会”是什么了,如果这都不是自己进步的机会,那什么才是机会?
    但是陈太监却更加感受到了林泰来的可怕之处!
    不知不觉间,他这个司礼监秉笔太监仿佛就成了林泰来的信手布下的棋子!
    当然以上都是后话,陈太监恍然大悟的时候,林泰来早已经回到苏州了。
    ------------
    第七百六十一章 多子多福(求月票!)
    万历皇帝下诏对林泰来的职务做出安排后,林泰来就收拾行李,准备尽快南下了。
    此时北方运河已经开始上冻,但林泰来和家丁们对于走陆路并没有任何不适应。
    现在就出发,在腊月的时候就能抵达苏州,然后安心过年。
    不过在临走之前,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宣府镇巡抚王象乾派亲信转送来一封密信。
    不用拆开就知道,除了三娘子,谁还能让王象乾如此谨慎的转送密信?
    左右护法张文张武恰好都在旁边,看到这封来自大草原的密信,张文问出了一个触及灵魂的问题:“咱们还能回家过年么?”
    刚刚过去的十月份是边市每年开放时间的最后一个月,三娘子肯定听说了林大帅凯旋回京的消息,然后才有密信送来。
    如果又是召唤自家坐馆去边地为国捐躯,那想回苏州过年就难了。
    林泰来无奈的说:“我也不清楚,先看信中如何说的。”
    拆开密信后迅速浏览了几眼,林泰来很明显的松了一口气,对左右护法说:“不用去边地了,直接南下!”
    原来信中第一项内容就是报喜,北虏顺义王王后、忠顺夫人三娘子今年喜生贵子!
    算了算时间,林泰来很欣慰,去年自己东征之前往宣府边地跑了两趟,辛苦耕耘十来日没有白费力气。
    同时又松了一口气,总算完成了一项大任务,不然总要记挂着也麻烦。
    这个孩子在理论上,也是年方十三岁的当代顺义王卜失兔的嫡长子。
    念及此处,林泰来不禁又想起了十二岁的大明乐浪公。
    都是十二三岁的同龄人,有的人还是靠母亲扶持的温室花朵,而有的人却已经有了嫡长子,真是同人不同命。
    继续往下看密信内容,却见三娘子在信中写道,已经给这个王子起名为林丹巴图尔。
    没别的原因,就是这个名字音译为汉语后,第一个字可以写成林。
    而在北虏语言中,林丹就是天之骄子的意思,也挺符合顺义王嫡长子的身份。
    “啊这……”熟知历史的林泰来对这个名字有很多槽点,又不知从何说起。
    算了算了,反正北虏那些首领们重名现象比比皆是,多一个林丹也无所谓。
    按下了北虏这条支线任务,林泰来继续收拾行李。
    却不料到了第二天,又有一条北虏消息从官方渠道传到京师!
    第三任顺义王卜失兔突然发急病身亡,享年十三岁。
    正在打包百年老人参的林泰来听到这个消息后,愕然良久。
    这三娘子行事也太急切狠辣了吧?林丹巴图尔这才半周,就不能再稳妥的等几年?
    说句难听的,万一“天之骄子”夭折了怎么办?还是说,再不动手那卜失兔就要成年了?
    唉,同样是十二三岁的少年,有的人还在享受母亲的关爱,有的人却已经被残酷的宫廷政治送去投胎了,真是同人不同命。
    随之而来就是忠顺夫人三娘子向朝廷上表,请求大明继续册封年方半周岁的林丹巴图尔为顺义王。
    在理论上,这个继承问题是毫无争议的,因为急病身亡的卜失兔只有林丹巴图尔这么一个儿子。
    这场充满阴谋色彩的北虏王廷宫廷变故,让大明朝廷吃了个大瓜。
    还有很多人将疑惑的目光投向带方侯府,揣测着林君侯在其中的作用,关于“大明韩德让”的八卦绯闻又一次被传播的飞起。
    林泰来受不了这种凝视,带着行囊和二百家丁,也不等别人送行,迅速离开了京师。
    主要是不排除他被指定为使节,派往北虏进行册封的可能性,所以早走早好。
    至于为什么只带了二百家丁回老家,那是因为还有一百家丁留在了京师林府镇场子。万一更新社众人遇到事了,还能有点武力依靠。
    而后二百人队伍宛如行军一般,一路南下,十一月下旬时抵达了扬州。
    逗留数日后,常年不相见的汪氏和田氏都舍不得放林泰来离去。
    于是林泰来就干脆换了船只,带着汪氏、田氏,以及田氏所生、汪氏抚养的儿子,还有幼年版的吴襄一起回苏州过年。
    看着眼前的幼年版吴襄,又想起了在朝鲜国见过的祖承训,作为穿越者再次感到历史的奇妙。
    十二月初,林泰来抵达依旧忠诚的苏州城。
    城外十里枫桥附近的河道两边,又一次出现了人山人海、锣鼓喧天的景象。
    林泰来看着岸上前来迎接自己的人群,忽然心生感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等到近些,林泰来忽然吃了一惊,因为他看到了前首辅申时行的身影。
    等座船靠岸后,林泰来急忙下船,对申时行问候道:“怎敢劳动前辈大驾出迎,我怎么当得起?”
    以申时行的地位,就算圣旨来了,也可以只在堂前迎接。
    就算林泰来私底下如何不讲究礼数,但在成千上万的家乡人面前,还是要装一下的。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