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海棠书屋 > 其他类型 > [三国同人] 金手指是看广告 > 第183章

第183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另一位年纪稍长的故吏则道:老师,代笔之说,我看未必。谢府君入主梁国时日尚短,根基未稳,若行此沽名钓誉之事,一旦败露,反受其害。况且,观此赋气象,非胸有丘壑者不能为。依学生看,或许这位谢府君,确是文武全才。
    卢植沉默不语,重新拿起赋文,目光再次逡巡。他也注意到了几处似乎不甚妥帖的地方,但比起郑玄的纯粹从经学、音韵角度的审视,卢植想得更多的是这篇赋出现的时机,以及谢乔的真实意图。
    借梁园,办文会,扬名声好大的手笔,好深的算计。
    这赋文,怕不只是文学,更是檄文,是请柬,也是试探天下士子人心的一块敲门砖。
    他哼了一声,不知是赞是叹:有点意思。这天下,越来越熱闹了。
    颍川书院内,荀彧与几位友人手执抄本,围坐灯下。
    荀彧反复品读,脸上露出赞赏之色:此赋不仅文采夺人,更难得的是其立意。于此乱世,欲借文会重振人心,凝聚名士,谢府君此举,深谋远虑,非寻常女子可比。
    旁边有人点头附和:是啊,既为梁王扬名,又显自身才干,一举两得。
    雒阳城,在司徒府任奏曹掾的孔融兴奋不已。他年轻气盛,正是熱爱辞赋的年纪,得此佳作,如获至宝。
    与友人聚在一处,反复吟诵,逐字逐句地探讨其中精妙之处,恨不能立刻飞往睢阳,去见见这位奇女子。
    就连归乡祭祖的曹操,听闻此事后,也特意找来一份《梁园赋》。他读罢,目光闪动,对左右赞道:此女不仅有将略之才,亦有惊世文采,当真不可小觑。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沉浸在赞叹之中。
    一些真正浸淫经史、精通音韵训诂的老学究,或是在某个僻静书斋里苦读的寒门士子,反复诵读之后,总觉得赋中某几处音律似乎略有拗口,或是某个典故的用法,与古籍记载稍有偏差?但这种感觉极其细微,稍纵即逝。
    他们皱着眉头,翻阅古籍,试图找出证据,却又往往无功而返。
    毕竟,《梁园赋》整体气势磅礴,文采斐然,那几处疑点,在通篇的光芒下显得微不足道。
    是自己学艺不精,还是谢府君另有深意?
    又或是真如其言,偶有瑕疵,待人斧正?
    一时间,众说纷纭,反而更助长了《梁园赋》的传播热度。
    相府书房内,谢乔听着周密的回报,嘴角笑意愈盛。
    很好,用她原世界的话说,成功骗到了弹幕,就等着那些自诩高明的杠精们自己跳出来了。
    她甚至能想象到,不久之后,围绕这篇赋文的争论,将会如何席卷整个士林。
    舆论已然彻底引爆。
    梁王刘弥见时机成熟,立刻顺水推舟,以梁王府的名义,正式向天下发布告示:为重现孝王遗风,感念梁国相谢乔美意,兹定于二月初一,重开梁园,广邀天下文人雅士,莅临睢阳,以文会友,共襄盛举!
    这消息一出,无异于在刚刚经历过黄巾之乱、死气沉沉的天下打上了一剂强心针。
    战乱之后,人心需要慰藉,精神需要寄托,一场盛大的文化集会,来得正是时候。
    一时间,睢阳城仿佛成了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四面八方飞来的铁屑。
    洛阳的贵胄、颍川的士子、南阳的游侠、冀州的客商,甚至还有更远处闻风而来、抱着各种心思的人,都朝着这个方向汇聚。
    通往睢阳的几条主要官道上,车辚辚,马萧萧,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数日不散。
    城门处更是拥堵不堪,守城军士不得不加派人手维
    持秩序,检查盘问也比往日严苛了数倍。
    城内的景象更是热闹得快要沸腾。客舍早已家家挂出客满的牌子,来晚一步的,只能设法投宿民居,连带着寻常百姓家的房价都水涨船高。
    酒肆茶楼更是座无虚席,从清晨到深夜,喧哗声、谈笑声、辩论声不绝于耳,跑堂的伙计脚不沾地,累得满头大汗。
    物价也跟着一路攀升,一斗粟米的价格几乎翻了一番,饶是如此,依旧供不应求。
    谢乔站在城楼上凭栏远眺,看着城中鼎沸的人声与车水马龙,嘴角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时机已至,她的第二步棋,该落子了。
    第二日,本就拥挤闹热的睢阳东市,赫然多出了十几个格外扎眼的摊位。
    这些摊位都选在市集最显眼的位置,摊主清一色是身材魁梧、面相粗犷的汉子,皮肤黝黑,眼神锐利,穿着寻常的短打装束,操着一口带着浓重边塞腔调、略显生硬的中原话。
    他们沉默寡言,只在有人询问时才开口,与周围热情吆喝的本地商贩形成了鲜明对比。
    而他们摊位上摆放的东西,更是引来了无数好奇的目光。一堆堆圆滚滚、带着新鲜泥土气息的块茎,有黄皮的,有褐皮的,大小不一,从未有人见过。
    一捆捆颗粒饱满、色泽金黄的棒状作物,顶端还带着枯黄的缨子。
    还有案板上用粗布盖着的大块肉,掀开一角,露出下面鲜红的牛肉和带着脂肪纹理的羊肉块,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腥膻气。
    这位大哥,敢问此物何名?怎生食用?一个穿着体面、像是大户人家管事的胖子,捻起一个土豆,翻来覆去地看。
    摊主咧嘴一笑,拿起一个擦了擦泥:这叫土豆!好东西,顶饱得很!蒸、煮、烤都成!烤着吃最香!切块跟肉一起炖,那滋味,啧啧!他说话直白,面容憨厚,不似诡诈之徒。
    那这个棒子呢?旁边一个青衫士子模样的年轻人指着玉米,眼中满是新奇。
    玉米,甜的,掰开煮熟了啃,香甜得很!也可以把粒子剥下来煮粥喝!另一个摊主拿起一根,用力掰开,露出里面紧密排列的金黄玉米粒。
    还有这牛肉、羊肉!刚宰杀运来的,绝对新鲜!瞧这肉色!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
    这些新奇的吃食,尤其是土豆和玉米,对吃惯了粟米、黍米、麦饭的中原人来说,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虽然摊主报出的价格着实不低,一小袋土豆或几根玉米就要数十钱,牛羊肉更是按斤两算,普通百姓只能咂舌摇头,望而却步。
    但那些随着名士大儒前来的富家子弟、豪奴管事,以及嗅觉灵敏、不差钱的商贾们,却眼睛发亮。
    这土豆,给某来五斤!
    玉米某要十根!
    这牛肉看着不错,某全要了!
    摊主们也不多话,收钱、称重、打包,动作麻利。
    有人问起详细做法,他们便耐心解说,甚至有个摊位旁当场架起了一口小陶锅,丢了几块切好的土豆和掰开的玉米段进去煮。
    没过多久,一股混合着泥土清香和植物甜香的热气便弥漫开来,勾得围观众人直咽口水。
    尝过样品的人更是赞不绝口,引得更多人掏出钱袋,买买买。
    短短半日,十几个摊位的货物便去了大半。
    待到日暮西沉,东市渐渐散去,喧嚣归于平静。
    那些商贩们默默收拾好摊位,将一个个装得鼓鼓囊囊的钱袋、一匹匹充当货款的布帛,以及一些零散的珠玉器物,悄无声息地装上几辆不起眼的骡车,趁着夜色,拐进了守卫森严的相府后院。
    清点之后,负责记账的幕僚看着账簿上惊人的数字,手都有些微微发抖。
    这几日所得,竟已抵得上梁国小半年的税赋!
    灯火下,谢乔看着清点的今日收获,铜钱碰撞发出悦耳的声响,她的脸上露出了由衷的笑容。
    总算开始盈利了。她在心里默默计算着,西凉那摊子实在太烧钱了,招兵买马、练兵养兵,哪样不要钱?有了这笔收入,总算能缓解些压力。
    这既赚了钱,又进一步将天下人的目光吸引到了睢阳,一举两得。
    睢阳东市的新奇货物,几乎与即将开始的梁园文会一样,成为了人们口中津津乐道的话题。
    日子一天天过去,梁园文会如期开幕。
    修一新的梁园再次敞开大门,虽不复孝王时期的盛景,但也清雅别致,亭台错落,曲水流觞。园内名士云集,冠盖往来,衣香鬓影,盛况空前。各地赶来的士子文人摩肩接踵,或聚于水榭高谈阔论,或立于廊下低声交流,还有的干脆席地而坐,就着石桌石凳辩论经义,引经据典,唾沫横飞。
    依老夫之见,《春秋》微言大义,当一位白发老儒捋着胡须,声音洪亮。
    先生此言差矣!《左传》记事详实,方为正道!旁边立刻有人起身反驳。
    不远处,几个年轻士子则围着一首新诗品评,时而点头赞许,时而蹙眉争论。空气中弥漫着墨香、脂粉香,以及隐约的酒气。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