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汇报会
(这章是事业线,纯枯燥剧情,无拉扯无暧昧无亲密互动,跳过也基本上不耽误观看后续剧情。其实最后可以算一点点小伏笔但是也可以无视。如果有专业方面的问题和缺陷千万不要骂我orz)
翌日下午四点,会议室里座无虚席。
曾婳一深吸一口气,走到投影仪前,对众人露出一个微笑:
“各位上午好,我是曾婳一,今天由我来向大家汇报城东旧厂区项目的初步平面概念方案。”
会议开始,屏幕亮起,展现出清晰的逻辑框架,她从项目背景讲起,过渡到核心的共生理念。
“……因此,我们的设计策略并非简单的保留或拆除,而是织补与共生。”
曾婳一切换幻灯片,展示总平面图,详细讲解如何将新功能巧妙嵌入旧的工业骨架中,每一处设计都辅以扎实的数据和基础。
“……特别是关于4号连廊的改造,”她又切换到昨晚新增的页面,语气笃定,“我们追溯了档案进行佐证,决定将其转化为一条能够保留历史记忆、又能激发新活力的生活廊道……”
她的汇报条理清晰,图纸专业,对细节的考据和对整体的把握都游刃有余。
在场不少人眼中流露出赞赏的神色,池衡坐在主位,目光大部分时间落在屏幕上,只有在某些精彩处,会不自觉地流露对她的欣赏。
最后,曾婳一做完总结,环视会场:“大家有什么问题?”
会议室内出现了短暂的安静,随后是几声零星的、表示认可和提出细节疑问的讨论,老周也补充了几句技术衔接的看法。
就在会议氛围趋于缓和,似乎即将顺利结束时,一个略显尖锐的男声从角落响起:
“你的方案听起来很完美,但是……我怎么觉得你的流线处理,和国外某个获奖旧改项目很像?特别是那种新旧交织的感觉……”
另一位女同事也看似委婉地附和:“是啊,经李工这么一提,我也觉得有点既视感呢,借鉴很正常,但如果核心构思雷同,恐怕……”
会议室内的气氛瞬间凝滞,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曾婳一身上。
曾婳一愣了两秒,但迅速维持镇定。
她感觉到池衡的目光扫了过来,带着询问,似乎在无声地问她是否需要介入。
她飞快地回看了池衡一眼,眼神坚定,微微摇了摇头。
她自己可以。
曾婳一没有立刻反驳,而是操作电脑,迅速调出相关文件。
“感谢二位同事的提醒,那个获奖项目我确实深入研究过,它无疑是非常优秀的案例。”
她话锋一转,同时将屏幕切换到一个对比页面,左右分别展示那个国外案例和她的方案:
“对方项目位于北欧,它应对的是严寒气候,核心是建造一个温暖的、连接各处的室内大街,这是它的逻辑起点。
而我们的项目,位于湿热多雨的南方,核心诉求恰恰相反——是通风、遮阳、创造户外活动的舒适区。”
曾婳一接着切换幻灯片,展示出大量的分析图:
“请看,我们的流线之所以在这里扭转,是为了捕捉夏季的主导风,引导它穿过整个场地,给社区装上一把天然的空气扇。
这是基于我们本地气候和生活方式的设计,和应对北欧严寒的封闭式逻辑,从根源上就不同。”
她又调出档案照片和居民访谈记录:
“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一个设计决定,都回应了这块地的独有记忆。
这个节点,曾是老工友抽烟闲聊的地方;这部分,有很多关于厂区角落的故事,比如纺织厂的老医务室;那条廊道的宽度,参考了当年运布匹的小推车……这些深入的、在地的独特调研,是任何国外案例都无法提供的。”
曾婳一抬眼扫过那两位发难的男同事和女同事:
“如果只看到形式的相似,而忽略了背后完全相反的设计目的和文化基因,确实会产生误解。
我很乐意就任何具体的技术逻辑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一番话,有理有据,通俗易懂又专业。会议室鸦雀无声,发难的两人面红耳赤,无法反驳。
老周连忙打圆场:“好了好了,看来是误会一场。曾设计师的准备非常充分,调研也做得极扎实啊!”
就在会议即将重回正轨时,另一个略带酸气的声音嘀咕了一句:
“说得是挺好……不过,曾设计师和池总关系好像有点不一般吧?这项目拿得也太顺利了……”
这话已经超出了专业讨论的范畴,直接指向个人关系,会议室的气氛顿时变得更加微妙和尴尬。
池衡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
“现在是项目研讨会,只讨论专业问题,与项目无关的个人臆测,不必在此提出。”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全场,最终落在曾婳一身上:“曾婳一小姐是公司通过正规流程聘请的外部合作设计师,她的专业能力,刚才的汇报和回应已经展示得足够充分,大家都有目共睹,项目看中的是能力和方案,而不是其他。”
“好了,”池衡不给其他人再嚼舌根的机会,直接拍板,“今天的会议就到这里。方案原则通过,下一步请根据今日讨论继续深化,散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