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海棠书屋 > 其他类型 > [历史同人] 扶苏穿成宋仁宗太子 > 第51章

第51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梅尧臣没与他寒暄:“纯仁,你?来看看这个?。”
    范纯仁:“是。”
    他和梅尧臣一样,翻阅的时候眉头动个?不停,目光扫到?末尾忍不住问道:“博士,这是谁人?所写的策论?”
    梅尧臣:“你?觉得呢。”
    范纯仁顿了顿:“我想?不出来。”
    从姓氏就能猜出,他是范仲淹的儿子。而范仲淹一度官至枢密使,在国子监所有学生的后台里,都是最硬的那?一档。范纯仁本该是学子们?的领头羊,却由于范仲淹主导国子监改革,吸纳优秀而贫寒的学子入监,引起许多人?不满,也让范纯仁在国子监的地位尴尬。
    但范纯仁却不以为忤。
    自从父亲调出汴京后,他更自觉担任起起国子监改革成果?的维护者角色。石介、孙复、梅尧臣等人?有什?么事都会跟他,或是通过他与远在陕西的父亲商量。
    而现在,范纯仁的目光扫过“改革背景”、“可行性分析”、“改革内容”、“未来成果?”、“局限性”,条理分明又平易近人?的膳堂改善项目计划书,陷入了沉思。
    “我从未见?过有人?用这样的格式行策。”他说。
    自六朝以来,骈四骊六便是工笔的文法。但凡是策论,起笔不骈上几句“德育”“教?化”,仿佛就无法开展下文了似的。
    哪里有“改革背景”一句“民以食为天,不共饮共食,学子们?头顶的就不是一片青天”酣畅淋漓、直抒胸臆?
    至于下面的条目就更不用说。读完一整篇之后,范纯仁只觉得,明明只有寥寥数十行字,但是该考虑的事项已经全部说尽。就连不该说的——笔者甚至连自己提议的局限之处都一一写明。
    梅尧臣又问:“那?你?觉得,他写得可行不可行?”
    何止是可行?范纯仁心想?:就连他,一时半会儿也想?不出更好的主意。
    范纯仁目光微微黯淡:“这……项目计划书,计划书上说得对,国子监中学子唯有每日共饮共食,方能成为一个?集体。从前膳堂的资费不足,只能被迫破落着?,富家多外食者也就罢了。但官家既然?还记挂着?国子监,特意拨了一笔膳补银,咱们?就不该放弃这个?良机。”
    “至于方法……”
    “至于方法,”范纯仁说:“以这计划书上所陈述的,成立膳食改善委员会,监督膳堂出品,委员中要?包含祭酒、博士、贫寒子弟、委员长则必须由官家子弟担任。”
    “委员会负责监督膳堂的菜品质量,定?期对菜品进行打分统计,分数与膳堂的绩效挂钩。在此之上,在学子当中也会对委员会的工作?定?期回访,以防委员会出现收受贿赂、消极怠工等情况。”
    “他想?得很周到?。”梅尧臣说。
    “是啊……”范纯仁也感叹。他似乎意识到?梅尧臣为什?么会把他叫过来了:“您是担心,委员会的会长由官家子弟担任会出问题?”
    梅尧臣点头默认。
    国子监中,不乏有张及甫一般能力不行、人?品还差的草包。膳食改善委员会握着?不大?不小的权力,若是落入这些人?的手中,整个?国子监膳堂都会陷入瘫痪也说不定?。
    “您的担心,计划书上也提到?了。”
    范纯仁的目光落在“改革局限性”上,第一条就是“委员会滥用考核权力、滋生腐败”。
    “但倘若要?成立类似的委员会,委员长合该是官家子弟担任,也只能是他们?,不是么?”
    官家子弟有吃惯了美食养成的挑剔舌头,贫家子弟却是有荤腥就大?为满足。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在范仲淹改革引入贫家子弟入学之后,从心理上说,官家子弟会认为他们?才是吃亏的一方,虽然?事实上并非如此。
    如计划书上所说,给他们?分润一些权力,才好削减他们?与国子监大?集体的隔阂。这一点,扶苏没有写,范纯仁和梅尧臣也没有说,但他们?都心知肚明。
    “博士,我马上就去见?一趟祭酒,将这方案的细节敲定?下来……您别担心了,监中虽然?偶有禄蠹蛀虫,亦不乏德才兼备之人?。委员会的人?选,我们?好生挑选一番,不会发生您担心的那?种情况。”
    “对了,您还没回答我呢,这计划书的作?者到?底姓甚名谁?可是我们?监中的师兄弟?”
    梅尧臣:“是监中子弟,不急,你?早晚会见?到?的。”
    要?说写出这一套策论的人?年仅三岁?范纯仁定?然?不会相信。还是等他亲眼见?了赵小郎,了解这孩子的不凡之处再说罢。反过来说,年龄也是梅尧臣搪塞扶苏,不肯正面回答的主要?原因。
    他担心自己被感性因素影响看走了眼。但倘若不是,连他都一眼觉得惊艳的策论,哦不,计划书,怎么会是个?三岁的小孩子写的呢?
    那?赵宗肃,赵小郎,到?底是怎么回事?
    难道他的背后,有高人?指点?
    不对不对,才华如尖锥入衣兜,没有不显露出来的道理,但濮王这么多年了,似乎也没什?么特别的呀?
    还是说,这小孩是天生的策论圣体?
    梅尧臣百思不得其解。
    当天晚上,他就写了一封信,寄给了远在陕西戍边的范仲淹:希文啊,我这些日子碰到?了一个?很厉害的小孩,虽然?只有三岁但已经会写策论了。我可没诓你?,不信你?自己看(附国子监膳堂改革计划书手抄件)。
    怎么样,是不是很厉害?你?说,我该不该劝他早点学完经义、早点下场考科举,早日为我们?大?宋出一份力呢?但三岁也太小了吧,很纠结。
    范仲淹收到?信之后,就着?烛火,将那?份《国子监膳堂改革计划书》对着?光默读了良久。他忽然?像是想?到?了什?么,从厚厚的收信中找到?了好友富弼的,和梅尧臣的信放在一起,对比着?看了起来。
    三岁,一计打乱宋夏和谈的成王殿下。
    三岁,写策论的国子监子弟。
    怎么回事?怎么我不在汴京的时候,汴京就开始量产神童了是吗?而且三岁这个?年龄,这个?战力,会不会太超模了一点儿???
    -
    扶苏哪里知道,原以为投递失败的膳堂改善计划书,甚至惊动了远在陕西的新政首倡者,还让对方感叹起战力平衡的问题。
    如果?他知道了,肯定?会大?方点头:对啊,我就是超模,因为我玩过两次体验服呀。
    可惜他不知道,他现在只是背《礼记》背得怀疑人?生,趴在桌上摊猫饼的闲鱼。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
    “……”
    扶苏独自坐在宿舍里,反复默背着?宛如绕口令一样的文字。
    唉,他曾经无数次期盼儒学成为显学,谁能想?到?梦想?成真后还能有今天?倘若告诉第一世?的他,你?有一天会因为儒学显达而痛苦,那?个?自己肯定?会嗤之以鼻。
    可是现在,他背了整整一个?时辰,喉咙干渴,脑袋昏沉,趴在书桌上有气无力,才将将把十万字的《礼记》背完一半。就连什?么时候苏轼不请自来了他的宿舍,他都没有发觉。
    “怎么回事?你?生病了吗?看起来好没有精神。”一道清脆的声音自背后响起。
    扶苏有气无力地回头:“我没有……”
    纯粹是背不完书,失去了梦想?。
    苏轼凑到?了书桌前:“嗯?《礼记》?”
    他一下明白了扶苏咸鱼的原因:“背不完吗?没关系,我也没背完。看你?这样子,肯定?已经饿了吧。走吧,我们?去膳堂吃饭……不想?去膳堂?好吧,那?我带你?去相国寺夜市吧,不过先?说好,我身上可没钱,我们?只能去闻闻味道,闻饱了再回膳堂吃。”
    “……你?的钱,不会全花在东君身上了吧。”
    “答对了。”
    苏轼无奈地摊手:他家里没人?做官,赁着?汴京的宅子就是一笔额外的开销。他当然?不能伸手再多要?。至于他攒的零花钱?全在东君身上用得七七八八了,除了聘狸奴以外,养狸奴也是个?费钱的工程呀。
    扶苏想?起他之前还打趣般说过,倘若张及甫高价雇人?抄课文,他肯定?会去。那?时候他和伴读们?还以为苏轼在开玩笑,齐齐鄙视了他一顿。
    没想?到?是真的缺钱。
    扶苏叹气:谁能眼睁睁未来的大?宋顶流美食家委屈自己的舌头?万一饿坏了肚子,被迫降低了美食品味,以后发明不出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羹、东坡饼……东坡羊骨了怎么办?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